在中国,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农民一直是处于被动弱势的地位,他们的生存除了决定于自然因素,例如土地、水、气候变化,同时更是与上层的政治决策密切相关。在古代,若政府颁布一个经济政策,例如决定在某个地方修建水利工程,那么,这个地方的农业可能就可能因此而更好的发展;在现代,国家的政治活动也必然与其人民息息相关,中国入世这个重大决策影响了整个中国,必然,对中国的农业和农民也会有极大的影响。
但事实上,中国农业中有几个长期形成的内在因素形成自我保护机制,与入世后带来的冲击相抗衡。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农业中的几个反冲击的因素,纠正中国农业对入世造成的冲击毫无抵抗力的消极观点,另外,我们也不能因为存在这样的反冲击因素,就过于乐观,忽视了入世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在第二部分提出中国入世后仍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事实上,中国的问题很多,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仍然不能失去信心,所以第三部分,将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中国农业的反冲击因素

当我们讨论WTO与农业发展问题时,我们一般直接的反应是中国的农业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但从历史上看,进入19世纪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曾经试图用物美价廉的棉纺织品打开中国市场,他们期望能够在中国的广大市场大发商财,但在他们的意料之外,他们的销售效果并不如原所期望的好,这是因为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到今天,过了一百多年,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虽然中国较发达的城镇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带,已经走入商品经济,但从中国的城乡人口比例我们很可以看到,在中国仍然是农业人口占大多数,而这些农业人口仍然是依照自然经济的模式生产生活着。在今天中国的农村,商品经济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WTO并不会给中国的农业带来想象中那么大的冲击。
国际间的农产品贸易能否顺利进行,必然会受到农产品输入国农业经济形式和农民意识的影响。所以在这里,首先我想要讨论中国农业社会的现况,主要是目前中国农业经济形式和中国农民意识能否与WTO接轨的问题。

1、中国农业经济形式
农业经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经济,一种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经济。
如果农产品输入国的农业经济是以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就比较容易适应和接受国外农产品的输入;如果农产品输入国的农业经济是以自然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就不适应外国农产品的输入,也就是说,更不容易适应世界贸易的经济模式,不仅没有对外贸易的意识,也容易对外国输入的农产品产生抵抗,因为其本身就能够自己自足,不需要外来的农产品满足需求。对于中国来说,这种因为历史原因长期形成的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比较大,特别是对仍不是很发达,因交通等原因鲜少与外界的广大非沿海地区,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种经济壁垒。

2、农民的传统意识
农民的传统意识的形成是自然经济长期影响的结果,如上文所述,中国是一个自然经济历史悠久的国家,对于农村来说,市场经济远远滞后于城市,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在农村,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观念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基础。农民的头脑中还存有一种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极其朴实又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作为农民自己消费的农副产品要由自己生产出来。 他们对自己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土地有特殊的感情。
若大部分农民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土地,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留在自己的土地意味着他将不会进行身份转换,农民很难转向工业、手工业或服务业等非农业领域发展,这样的话,一定程度上,若没有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说生产的农产品总量不会减少,这样外国农产品进入相对饱和的中国农产品就要面对一定的挑战。


3、中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耕地少,人口多,但长期以来仍然能够维持全国人们的生活,维持经济社会的稳定,在这样的状况下,外国的农产品要进入,必然要有其优势,根据人的消费理性,只有在价格上或质量上优于中国的产品,人们才可能长期的选择外国的产品。但我认为,对于外国农产品出口国来说,中国作为进口国,其劳动力资源充足,又不需要进口时的运输费用和关税等费用,其本国的农产品在价格上有加大的优势,外国的农产品在成本因素上较难与中国产品竞争。另外,对于农产品来说,人们多数会以新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在这个方面,中国的农产品也有较大优势,外国农产品必须加大成本投入运输过程中的保鲜设备才能够保证,这样,又加大农产品的成本。
农产品的价格过高,可能会造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情况是常见的:越贵的东西就越没有人买,越没有人买就放越久,放越久就越不新鲜,越不新鲜就越没有人买,销售商为了平衡因腐烂等原因造成的损失,又会把这一部分成本加入其它的农产品,这样,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价格,陷入恶性循环。
另外,我们也可以推测,若外国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因为价格的因素,其对广大内地贫困地区的影响必然有限,若只是讨论农产品进口,而不讨论农业技术引进问题时,讨论WTO对中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影响会比较有现实意义。

二、仍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事实上,上文中提到的中国农产品的价格优势现在已经开始转变为劣势。中国现存的农业体制,例如农村联产承包制,其弊端在加入WTO后,开始显现:保产到户,导致土地分散经营;精耕细作,导致生产成本增加,这些均导致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下降。
另外,由于外国大量低价农产品的涌入,加大了与国内同类产品的矛盾,对农民的生活造成影响。外国农产品涌入,而中国的农产品因为农业技术落后,质量、品种均难得到外国消费市场的青睐,易造成贸易的不对等。
面对这样的情况,进入WTO后,中国政府无法用传统的方式通过调控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及非关税措施保护中国的农业经济,由于WTO的将让何削减非关税壁垒,各种非关税措施将被禁用。 关税减让和非关税政策手段的解决,为国外农产品大举进入或占领国内市场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无力参与世界市场的中国的农民受到强烈的冲击。

三、解决方案

WTO给中国农业是挑战,是机遇。中国应该努力抓住这样的机遇,中国农业长期存在着很多问题,应该在加入WTO进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努力改革中国的制度、优化中国的农业模式,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努力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另一方面,加入WTO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在世界市场上受歧视的现象,已经可以平等的与外国竞争,中国农业应该借此机遇发展起来。

(一)中国自身的变革
1、面对传统制度逐渐凸现的弊端,例如农村联产承包制、保产到户制的问题,政府应该致力于改革制度,使制度与发展状况与时俱进 。
2、利用先进技术,可以采用走高效高产的路线,并进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使之可以与外国竞争。
3、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指导农民科学管理的方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
4、通过城乡企业的发展,通过其自身的力量带动整个城乡的发展。
与外国的商品竞争,很重要的一点是价格因素,价格直接与成本相关,想要提高价格上的优势,必然要降低成本,使用先进技术虽然从长远角度上看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因为高科技机器较昂贵,主要需要国家投资支持,国家可以加大对中国农业的支持,但毕竟中国的农村范围过大,国力有限,所以扶持地方经济发展,进而促进农业发展也许从这个方向努力更为可行。

(二)利用WTO带来的政策优势
WTO为中国农业和其他国家发展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平等的竞争平台,即使是形式上的平等,对中国仍然有很大的意义。

1、平等的最惠国待遇
事实上,加入WTO也对中国农业的发展带了一定的契机。加入WTO后,将改善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环境,中国农产品能够享受140个WTO成员提供的多边、稳定、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加入WTO之前对中国有贸易歧视限制的大国都因为WTO“成员国多边永久最惠国待遇,使中国农产品免受其他国家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种种歧视。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为不平等而产生的争执造成政治外交上的对抗。

2、优良的投资环境
WTO有利于为外国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吸引外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于很少接触新事物的农村来说,更是一个契机,中国农民有机会可以与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对于提高其生产生活有一定意义。


[小结]
面对入世产生的冲击,我们思考,中国农业的经济现状,包括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形势和农民的消费观念是否能够适应世界贸易的潮流;我们思考,相对弱势的中国农民能否面对挑战,不被外国农产品打倒反而从中致富;我们思考,当国家在考虑整个国家宏观上的利益的时候,是否也应该平衡协调农民个人的利益,思考国家能为农民做些什么。
中国入世,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同时也给中国的农民带来契机,并且如上文所述,带来的不会是难以想象的冲击,所以我们不应该负面消极的不敢勇敢的面对入世给农业带来的挑战,而是应该要思考,如何抓住这次机会,让中国的农民能够更好的进入世界的舞台。国家的富裕是以人民富裕为基础,中国这样的农民人口大国,农民的发展更是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最后,我仍要强调,中国的强盛与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富裕,中国的农业和农民问题是一个我们每个人必须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scap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