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Life,with Books (2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河南期間,我們考察的幾個城市利用各自的優勢蓬勃發展,對於河南這一有豐富歷史文化底蘊的省份來說,對歷史文化景點的旅遊資源開發無疑蘊含著巨大潛力。但我們認為,對於河南這一以農業人口為主要構成中國大省,要發展全省經濟,必然要將焦點轉至農民。可以想像,一個普通農家收入無非來自傳統的農田上的作物、家禽家畜、販運、出賣勞力等,這幾種生存模式可能已經維持了幾千年來農民的生活,這樣經歷過時間和空間的考驗的幾種模式是否就意味著它們存在的合理性,我想,這只能說是時代發展階段的局限性所決定的。當工業革命開始,蒸汽動力發明後,傳統經濟中開始增加了新的動力,人們仍然持續著幾千年不變的思考——如何改善生活,帶來幸福。而我們在費孝通先生的《鄉土重建》中找到了這樣的提示:“除了給農民工業,還有什麼辦法能夠有效地增加他們的收入”。

從傳統農業到現代工業

若無法出賣勞動力,農民所能依靠的只是一片土地,在這種情況下,要增加經濟收入似乎就要從跟這塊土地相關的一切下功夫,例如更加辛勤的耕種,灑一些無需成本的肥之類的。當然,農民也會想到在保障口糧的同時種植一些值錢的經濟作物以增加收入,但這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並不適用,一旦與外界的接觸存在障礙,交換將局限在自給自足的小範圍經濟圈內無法展開。

escap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去了一趟河北,遠比想象的沉重許多。淶源是中國2400縣中的28個國家貧困縣。我想,這就是中國真實不過的農村了吧。

拍了很多照片,整理了一些在goole的相簿,寫了些按下快門時的思考與感動。

相簿鏈接:http://picasaweb.google.com/zihangao/20071215

escap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Dec 14 Fri 2007 01:21
  • 境界

剛是覺得心靈淨化了許多,卻還是無法跳脫俗境,會議結束后在門口仰頭望著滿天星空大呼了一口氣。

星空很美,我願與宇宙同在。

我頓悟,感謝今夜最後一堂美學課。

escap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把《讀書》的反思改革卷放在了家裏,河南報告的截止日期壓進,放著一曡書,先開始看傳説中的經典——《鄉土中國》。讀完之後明白爲什麽十年《讀書》自己總是看不完,知道經典爲何是經典。

這本書中開篇討論的話題就十分有趣——鄉下人土不土,然後展開農民的土根性、農民與土地之間類似于根的聯想。説到文字下鄉也並非常態的討論文字下鄉對國家對民族的意義,而是先為農民不愚作辯護,擧的例子十分有趣,說鄉下孩子讀書比不過城裏孩子其實也就類似于城裏孩子抓蚱蜢比不過鄉下孩子一樣,沒有什麽特別了不起,一切只因爲所在的環境。然後他接著負面分析文字對於鄉村居民的實用意義——若對於人際關係的維繫來説實際上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在這個應該分析文字作用的關鍵點,他反而指出了文字相對于語言來説間接表達的局限性,這很有趣。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再論文字下鄉時關於記憶的討論。開始討論記憶是因爲在之前說到文字的發生是由於時間和空間的阻隔,鄉土社會中由於生存空間的限制,人們交往不需要考慮空間阻隔的障礙,而時間的阻隔不存在于鄉土社會中並不是因爲它又有什麽特殊性,人的記憶會自然的縮小這時間的阻隔。關於記憶的論述十分精彩,尤其對於我這個經常以感性方式理解記憶的人來説,當記憶能夠參與到個人能力發展和囯族世代延續兩個不同的緯度中進行討論時,它作爲實用性的需要存在同樣富有魅力。“无论如何记忆并非无所为的,而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這讓我重新思考令人悲傷的記憶是否也只有是能以不同的方式提醒自己要更幸福的生活而可稱之爲記憶。

escap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24 Thu 2007 23:05
  • 洞穴

人文經典閲讀課只講一本書——《理想囯》。今天討論的話題是第七卷中的洞穴理論。

書中所描述的洞穴似乎揭示了一種狀態,首先假設洞外的世界的確存在著真理,若我們就是生活在洞穴裏的人,而有一個哲人突然出現希望帶領我們一起去尋找真理,我們可能會有這樣的反應:一種情況是懷疑他所說的真理是否為真的真理,我們也許會說他所看見的太陽只是另一個更大更亮的火把,甚至懷疑一切只是他個人近乎精神病患者的幻想。人們往往不認爲真理存在于一個他們未曾看見的空間中,而只相信自己眼睛所看見的一切,人們以爲主導他們在洞穴裏生活的一切價值即真理,相信真理縂與與自己同在。而另一種情況是,在一定程度上人們願意承認真理存在的可能性,因爲聼起來它是如此吸引人的至善狀態,但人們往往不會跟隨哲人走出洞穴,因爲人們已經習慣在洞穴裏生活,習慣了洞穴的生活方式,習慣了洞穴裏的思維方式,習慣了洞穴裏的秩序。哲人所述說的在洞穴外的真實也許存在,但離自己太遠,在陽光下的生活也許美好,卻只能被視爲一種理想,因爲意識到自己熟悉黑暗的眼睛再也適應不了光明。在一切已經形成秩序的洞穴裏,人們不願意付出巨大的成本改變現有的狀態,也不願意承受身心的痛苦煎熬去走過那長長通往出口的隧道,即使明知道這樣的改變會使自己走出洞穴見到光明。人們面對哲學家所稱的真理時,或否定,或懷疑,或僅僅視爲是一種浪漫的理想,總之,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雖遇見了述説著真理的哲人,對他們描述一個真實世界的存在,他們往往還是願意留在洞穴裏,或者說,黑暗中有各種各樣的牽絆,使他們最終不能,也不會跟隨哲人走出洞穴。

事實上,若不是對真理信仰般的狂熱追求,人們是難以走出洞穴的。探索真理是痛苦的過程,在走出洞穴的過程,他不斷地面對挑戰,展現在自己眼前的一切將不斷的衝擊自己長久以來在洞穴中經驗和認識所形成的價值觀,需要不斷的思考,究竟什麽才是真實,何為真理。畢竟,在洞穴中,也有種種價值在支撐這個世界,有理論和概念在解釋洞穴中的秩序使一切看起來符合理性,沒有親眼所見,真理永遠只會是一個抽象的不可見的狀態,於是我們無法確定是否有另一個世界的存在,而多數人並不會有足夠的好奇心且願意付出成本去找尋和證明真理的確存在,於是走出洞穴的路綫成爲了一個只有少數人知道的秘密。

escap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12 Sat 2007 12:20
  • 理想


“你太理想了,像我這樣的人沒有辦法跟你生活在一起”,室友善意的說。

靜止一秒,連相處三年的室友也會因爲我“理想”而拒絕跟我生活。恍然大悟。

escap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還是好奇,爲什麽會不丹爲什麽也會是快樂囯,這樣想著的同時鄙視自己潛意識中歧視帶來的疑問——窮人能擁有快樂嗎,是因爲無知而快樂嗎?能夠明白沒有窮人的快樂囯,可是還是很難理解全世界最快樂的窮國。深夜,躺在床上自問自答了很久,發現想象力有巨大局限,於是決定跳起來去雜誌裏尋找不丹人的快樂哲學。還好在靜悄悄的夜晚,不需要自己再去雜誌堆翻找而擔心驚醒家人們,封面上有“快樂囯不丹”大大標題的它已經被媽媽放在書桌一角。它是快樂囯丹麥的前一期,商業周刊的第1000期珍藏版。

讀完,發現他們並不窮,原來是如此富有。被定義為窮國所依據的標準不過是現代社會的經濟發展程度,而在不丹,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自己的標準,它們追求的是國家快樂率。他們的施政主軸不是GDP,而是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這個概念是二十一世紀先進國家眼中的"新"觀念,但不丹默默推動GNH實際上已經三十幾年了。

不丹的國王八嵗時離開家鄉到印度讀書,十嵗時轉往英國,十四嵗進入牛津大學,他看到了發達的西方文明,同時也意識到西方在現代化進程中產生的問題——環境污染、貧困的人們、高失業率和犯罪率。當他回到不丹,他思考著“我們的國民究竟需要什麽”,兩年裏步行全國尋找問題的答案。他發現無論住在農村還是城市,人們都有相同的夢想--快樂。

escap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我們家的標準裏,不快樂被視爲不孝順的一種表現,因爲爸爸媽媽只希望我們都能幸福快樂。

一本本雜誌被翻出,爸爸的《商業周刊》——每個月都會從臺灣坐飛機過來的好命雜誌,然後終于找到她要找的那一期——主題是沒有成績單的第一名“快樂囯”.。被媽媽強迫閲讀。

根据調查,位居快樂囯排名首位的是北歐的丹麥。雜誌上有一張張笑容燦爛的兒童照片,雖然明知道是生活在一個地球上的,但怎麽感覺距離這麽遙遠。

escap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城市,最近經常遇見的概念——論文,書,雜誌,音樂。因爲看不懂,所以越想要看懂。從文學開始似乎不是一個合適的選擇。讀《看不見的城市》,每個虛構的城市也許在現實中都可能找到原型,但極少閲讀城市,觀察不足,每一個城市都試圖使我們“看見”,但卻經常模糊看不清楚。其實很矛盾,因爲我們就生活在城市中。

很久以前,在“美編在綫”上的一張帖子,先看到了《城市畫報》美編設計的封面,陳綺真拿著一把吉他,深綠色的背景。這幾天在書報亭猶豫了幾囘,卻還是買了那本雜誌,兩頁紙,介紹她的第四張單曲,這是一首跟城市有關的音樂,但想表達的卻又不僅僅限於城牆範圍内。回來,聼《pussy》——一次難忘旅行后的作品。陌生的城市裏,冷漠的人群,無助,氣憤,但我覺得,更多的是悲傷,人性的弱點赤裸裸的展示在她的面前時,比起對財物身體的傷害,她的心才是真正被打了一拳的對象。離開,開始反思,寫下這首歌。思考:面對恐懼,我們還能不能擁有愛。

面對恐懼,我們也許還能擁有理智,卻不一定還能擁有愛。恐懼,卻還仍然能夠愛人,也許只有最本質的無法泯滅的天性才可能做到,例如母愛。而慈悲是天性,卻非本能,要發光需要磨練。可是,在城市中可以讓光燃燒的空氣似乎很稀薄,於是,這樣的光就越來越微弱。

escap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隨風而行》。

也剛剛才知道,原來阿巴斯也是詩人。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的阿巴斯的電影,其中一幕是一個孩子坐在車上,沒有對白,小孩看著窗外因爲地震而破裂的大地,空氣中彌漫的只有黃土和悲傷的氣息,畫面就是孩子所面對的整個世界。

escap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17 Tue 2007 18:42
  • 道路

靜靜的坐在圖書館讀完了兩本書。《看不見的城市》和《理想囯》最後三卷。

感覺自己隨馬可波羅進行了一次長長的旅行,走過很多的城市,另一個世界,他們是在我墻上的地圖找不到的城市。又是一次讓我來不及思考的旅行,不過還好,我可以隨時整裝再出發,直到我讀懂每一個她。

經典,果然不僅僅是文字,是道路。不敢說讀懂了《理想囯》,但對我來説,某些章節也許對我一生都很重要。曾經被困惑著,漫無目的的閲讀,卻意外獲得古希臘哲人充滿智慧的解答。充滿感動——能夠遇見《理想囯》。

escap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07 Sat 2007 01:35
  • 書衣

今天剛做完冬令營小冊子,對封面設計和編排版式比較敏感,自然的被一本封面“好看”又是講封面的書——《葉雨書衣》吸引。買下。

葉雨是作者范用先生,書衣是他指他設計的書的封面、扉頁和版式。全書正文部分的文字即是對所裝幀書籍封面設計時的思考過程,很簡短,大量的是書籍的照片。

作者設計的主要是八十年代出版的國内外人文書籍,有叢書,剛開始看的時候感覺這些書的設計並沒有什麽新意,似乎並不符合現代的審美,但慢慢的發現,不同于現代裝幀中色彩明亮鮮豔吸引眼球,八十年代的裝幀簡潔,大方,韻味深遠,有一種獨特的美。而且僅從作者設計中似乎也就能感覺到他的深厚的文化修養和氣質。

escap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本畫面不是太好看的攝影集,每次去博雅堂都會看到卻一直沒有拿起來好好看過。那本書名字叫《一次》。

今天隨意抽出,看了書簡短的序,其中提到作者關於攝影的理解:

攝影,不只是向前,也是向後。

escap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口氣讀完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野哉的《設計中的設計》,感覺是,想要知道更多,關於設計。

震撼,因爲發現設計中居然蘊含有那麽多令人感動的元素。一件設計的背後,有設計者的人生哲學,通過設計展現出來的時候,作品即背負了傳達這個生存理念的使命,也因此被賦予了生命。不同于原來所理解的,原以爲設計需要的是讓人驚異于色彩和形式的創意。但作者說:“創意並不是要讓人驚異于它嶄新的形式和素材,而應該是讓人驚異于它居然來自于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不斷開發出這些創意的才是真正的設計。”設計不僅僅是視覺的刺激,而是對聽覺、觸覺、嗅覺、聽覺甚至記憶的刺激,也因此,我們可能因爲看到一件作品觸動某些記憶而感動。設計不僅僅是視覺上的衝擊,而將審視人與自然、與社會、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思考結果通過設計表現並傳播。

於是,作爲設計者,就需要不斷的觀察——觀察被設計對象、觀察自然與社會、觀察現代的文化消費狀態……然後,因認識被設計對象的本質而塑造令人感動的作品,因從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而承擔作爲傳播者的責任,因明白的本國局限性而在全球化的競爭中思考日本在新的時期的定位和發展方向。所以,設計需要的只是發現的眼睛,捕捉食物性質的感覺能力和觀察能力。

escap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天,被重擊的我,心很冷,很累,思考的能力雖沒有完全消失,但幾天下來也沒有力氣再繼續論證我所支持的命題。在物美地下遊蕩,收不到信號的平面樓層像是被隔絕保護的空間,當現實中出現原有智力不足以解決問題的時候,總會想要從哲人処找到問題的答案。在那一角,只能試圖從書本找到可以支持自己的力量。倒沒有一定有會找到問題答案的期待,只是想要尋找片刻心靈的寧靜,即使是短暫的,也好。最後,在書堆裏待了一個多小時后帶著兩本書離開,在離圖書館閉館時間還有兩個小時的夜晚,一個人走到圖書館,一邊看著梁漱溟老先生對學生們在早晨分享的人生省悟,一邊懺悔,力圖自新。

反省了自己寫文字的態度,老先生說要平心氣和的想,不隨意。自覺而能夠懺悔很重要,但是不是能夠自新則還需要努力。

反省了自己生活的態度,過於散漫,無志而無法成大器。

escap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習慣的先默讀書名,《愛》,猜想,這必然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吧。

沙灘,連接著充滿生命力的海洋和頹敗的沙塔拉。

三個人,開始時,獨特的三角形;最後,結合成爲一條直綫。

escap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天,笨笨問我喜歡什麽,想了很久。

想起哲學課老師說的“天命”,老師似乎是這麽理解的:内心深處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天命。

那什麽是我最想做的事情?不應該想很久的吧,這所謂天命不是自己應該很明白的嗎。

escap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昨天,做了一個奇怪的夢。

動蕩的年代,雨天,天空比一般的陰天更暗。

我不知道我們在哪裏。上著課,是北大的課堂,卻在一個不是北大的教室,坐在他的斜後面,只能見到他的背影,背影倒是熟悉的,這一個學期總是從這個角度看著他。但在夢裏,離的更遠了。離開教室,這個城市是陌生的,但感覺我們也在那裏生活很久了。跟兩個在真實世界中還不熟悉的女朋友三個人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吃店裏吃著小籠包,小籠包是北京的,但那家小店卻有臺灣五六十年代小吃店的感覺,破破的,老闆卻很熱情。

escap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放下了《湖上閑思錄》,打開了台大哲學係主任傅培榮的《哲學與人生》,看了之後,我很慶幸自己又看到這本書,而且在第二次忍痛買下來。這真的是一本很優秀的哲學啓蒙讀物,至少對我來説是,它不像一般哲學書那般晦澀難懂,而是用簡單樸實的語言緩緩地將我們引入哲學的殿堂,至少,它不會讓我們對哲學退避三舍,而是引發我們對哲學的興趣。它認爲哲學就應該是用來指導人生,脫離的人生的哲學也就失去了意義。

身爲人,我們應該不斷地對自己發問,同時也不斷的“對無疑处有問",前者是讓我們更了解自己,讓我們不至於渾渾噩噩的讀過一生,苏格拉底说:”沒有檢查過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我們應該常常檢查自己,在檢查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儅我們提出人生的大小題目時,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惶恐困惑,此時,結合了人生的哲學就是幫助我們解惑的老師,它讓我們對自己更加了解,同時,能用一種更加豁達的角度看待人世間的一切。哲學是一切科學之源,也許高於哲學的就是宗教學,這是一個老師說過的,也許也只有宗教能超脫俗世中的種種,站在一個至高點看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的愛恨生死。

“愛智”是書中多次提及的一個名詞,或可以説是一種哲學的生活態度。只有真正的熱愛知識,主動地汲取前人的智慧之果,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所成就。當然,我們不要求能夠有什麽大成就,但至少要讓自己這一生過得問心無愧,不會在離開人世時,覺得自己沒做過一件值得自己驕傲的事。

escap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開始看錢穆的《湖上閑思錄》,一本薄薄的小本子,本以爲可以很快地看完,但事實卻遠不是如此。

可能是幾天沒看書,心有點靜不下來,再加上語言有點晦澀,寓意過於深刻,很少看哲理書的我理解得很慢,兩個小時只看了15頁,但覺得收穫真的很大。

這本書主要是以對比的方式闡發哲理。今天看了精神與物質、情與慾、理與氣、陰與陽、藝術與科學、無我與不朽。

escap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