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讀完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野哉的《設計中的設計》,感覺是,想要知道更多,關於設計。

震撼,因爲發現設計中居然蘊含有那麽多令人感動的元素。一件設計的背後,有設計者的人生哲學,通過設計展現出來的時候,作品即背負了傳達這個生存理念的使命,也因此被賦予了生命。不同于原來所理解的,原以爲設計需要的是讓人驚異于色彩和形式的創意。但作者說:“創意並不是要讓人驚異于它嶄新的形式和素材,而應該是讓人驚異于它居然來自于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不斷開發出這些創意的才是真正的設計。”設計不僅僅是視覺的刺激,而是對聽覺、觸覺、嗅覺、聽覺甚至記憶的刺激,也因此,我們可能因爲看到一件作品觸動某些記憶而感動。設計不僅僅是視覺上的衝擊,而將審視人與自然、與社會、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思考結果通過設計表現並傳播。

於是,作爲設計者,就需要不斷的觀察——觀察被設計對象、觀察自然與社會、觀察現代的文化消費狀態……然後,因認識被設計對象的本質而塑造令人感動的作品,因從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而承擔作爲傳播者的責任,因明白的本國局限性而在全球化的競爭中思考日本在新的時期的定位和發展方向。所以,設計需要的只是發現的眼睛,捕捉食物性質的感覺能力和觀察能力。

我想,作者之所以讓我感動,是因爲他的確是一個深愛自然的人。

面對被設計對象的時候,主張將其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態,不是通過強加技術實現價值,而是只有將素材的特性無限純化,回歸到最自然的狀態時才可能挖掘其隱藏的無限可能性,就像人們只有面對沒有藏著鐵釘和金屬片的粘土才可能隨心所欲的塑造。主張設計應是源自生活。美是自身的生命與周圍環境的完美結合,一個生命上聚集了衆多的信息,而設計就是回歸到自然與生命去發現和採集。遠赴南美到安第斯山脈的高山上僅爲了拍攝宣傳海報上能夠表達包容萬物概念的“虛無”地平綫,能看到他對“無印良品”工場理念的認同和堅持。

面對全球化和中國的這一本身就是潛在大市場的競爭對手,作者並沒有持消極或偏激的態度,而是直接面對問題,認真的反思日本國人目前的文化消費心態。人們對生活的需求和滿足程度決定人們需要怎麽樣的設計,而長期驗證留下的具有實用功能的造型固化思維,而人們也習慣被已經規格化、量化的設計產品圍繞。面對這阻礙設計發展的現況,作者提出設計者有一定的社會責任,可以通過與教育界、企業合作提高消費者的審美意識和引導消費欲望從而從設計角度改善日本經濟面臨的困境。

設計師很多想法在現實社會中往往難以被常人接受而被視爲空想,會遭到很多挫折而很多理念最終無法實現。作者有意識的引導,從世界平面設計師大會上日本人籌辦過程,到活動中對主題認真討論的態度都可以看到現在日本設計界的努力。但即使如此,作者提出的“自然的睿智”的愛知世界博覽會主題還是夭折無法實現,社會大衆普遍認爲展示人類最新作品的場所應該也是在展示人類智慧的現代建築而絕非強調自然和諧的森林大棚或樹洞。作者反思設計應有功能的試驗遭遇挫折,但他還是會做,爲了使現狀變得更好,即使是小小的一步,他也希望設計能發揮出更大的功能,對於環境問題,或是全球化帶來的弊病。對他來説,這是沒有終點的項目。

全書中提到很多有趣的設計,設計不同于藝術,更貼近社會,解決人的問題。“在設計過程中產生的那種人類能夠共同感受到的價值觀或緊身,以及由此引發的感動是設計最有魅力的地方”。的確,發現了。方形捲筒的衛生紙,變成方形變得更不便利,但不便利的同時提醒我們要節約資源;用掉落在地下的小樹枝做成的火柴,點燃后是木與火都是最自然的狀態,能讓我們不自覺地的想起自然,火,人的最原始狀態;山頂上可以讓時間在自然旋律慢慢流逝的小屋;簡約裝飾的給病人感到安心溫暖的醫院;讓遊客有意外驚喜的海關出入境章。發現,設計原來也是在溝通。

什麽是設計?設計的世界跟我想象的如此不同。作者在序言中說:“輕輕地將手肘撐在桌子上,托著臉來看這個世界;眼前的一切似乎也會隨之有所不同。我們觀看世界的視角與感受世界的方法有千萬种,只要能夠下意識的將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設計。”。聼起來如此簡單,觀看、感受、運用,但其實是很難的吧。有點明白了,作者會成爲大師,除了技藝上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夠從生活中發現感動,並渴望將這種感動與大家分享,而通過設計,即使是那一卷卷小小的愛知博覽會的膠帶,也可能讓這樣的感動傳的很遠很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scap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