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剛做完冬令營小冊子,對封面設計和編排版式比較敏感,自然的被一本封面“好看”又是講封面的書——《葉雨書衣》吸引。買下。

葉雨是作者范用先生,書衣是他指他設計的書的封面、扉頁和版式。全書正文部分的文字即是對所裝幀書籍封面設計時的思考過程,很簡短,大量的是書籍的照片。

作者設計的主要是八十年代出版的國内外人文書籍,有叢書,剛開始看的時候感覺這些書的設計並沒有什麽新意,似乎並不符合現代的審美,但慢慢的發現,不同于現代裝幀中色彩明亮鮮豔吸引眼球,八十年代的裝幀簡潔,大方,韻味深遠,有一種獨特的美。而且僅從作者設計中似乎也就能感覺到他的深厚的文化修養和氣質。

注意到范用先生的設計不同于現代常見封面的特別之処:

一點是以前的設計似乎比較有人情味,封面上或有作者的簽名,或有作者的手稿做封面背景,或有作者的題寫的書名,或有作者的印。看了一下書桌上堆滿的書,只找到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是既有印又有看起來像是作者簽名的手寫體。觀察到這一點以後突然感覺到現在能看見的有些書暫不論内容,從裝幀上就可以看出於其他書的區別。不過這樣有“作者參與”的封面在那個年代並不都是這麽嚴肅認真,嚴肅認真的反而沒有文人的簽名了。風格各異的親筆簽名可見于文人的隨筆小集子,手体字令人感到親切,這也許會使閲讀過程更加輕鬆愉快。

另一點是以前很少有大幅照片,大多是以手畫的插圖、自己收集的花簽或藏書票、外國的插畫作爲封面。樸素的畫面可以在看到書的時候更關注書的内容,而不是被視覺欲望引導購買。不過裝幀就像看一個人的面容就能感受到他的氣質,好的裝幀能夠真實的表現整本書的風格——嚴謹,幽默,詩意,引人深思……


記幾個有趣的封面:

《讀書》的第一期封面就是范用先生設計的,看到的時候有看到歷史畫面的感覺;

看到最近在書店經常看見而不認識的名字,例如曹聚仁,通過書中的作者介紹也終于有點概念了。

朱光潛先生的《詩論》上的手書簽名和題字讓人感覺到書的詩意,而且還印有後來很大方的送給范用先生的圖章;

《北京乎》封面上只有一副能感覺到北京歷史沉澱的手畫插圖、"北京乎"三個書名大字和兩個圖章,連三聯書店的店名都沒有印上,“不為別的,只爲了這個封面上沒法再加別的東西了”。

《傅譯傳記五种》“想不出辦法的時候”設計出來的布滿作者用鉛筆划過的一條條綫條的封面很隨意卻很有現代感。


最近買書習慣有點改變,除了考慮的翻譯者,還會看一下有沒有比較舊的版本。之前無意在漢學書店淘到一本書。宗白華先生的《西方美術名著選譯》,之前在家看的另一版本沒看完於是買下。兩本書内容一樣。比之前那本素面大開本版,這本的封面就很特別,小小的花簽封面,淡墨寫的詩句,而且打完折只要六塊六。今天同在書店裏也看到林語堂先生兩個版本的《生活的藝術》,兩本書的體型差別真的很大,置於離的比較遠的不同位置。同理,更愛小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scap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