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講座今天上北大新聞網“頭條”啦~
現在在北大主頁是第一條新聞哦!


用文学增进交流与和谐:许璧瑞教你“从文学看台湾”


日期: 2005-11-26 阅读次数: 134 本周浏览次数:134 信息来源: 新闻网记者:王卓

余光中、林清玄、琼瑶、李敖、柏杨……这些名字对于大陆青年来说并不陌生,他们的作品在大陆广为流传,他们的人生经历也成为一部部传奇。11月25日晚,北京大学语言文学系许璧瑞副教授以《从文学看台湾》的独特视角带领我们认识台湾,解读台湾文学。

曾讲授《台湾文学》通选课程的许教授,此次在由 “两岸文化交流協会”主办的讲座中,主要介绍台湾文学的特殊性及其与社会生态的关系。

台湾文学的特殊历史

许教授认为,台湾文学不单单是类如湖南文学、浙江文学等简单的地域文学,而是指主要在台湾产生,由居住在台湾或曾经长期居住于台湾的中国人创造的文学。台湾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的时空或直接成为其表现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台湾文学的特殊性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延续。

关于台湾文化的历史演变,许教授认为,台湾文学的特殊性来自于近代与大陆不同的历史:殖民统治。从此台湾文学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经验,走向了与大陆汉语不同的发展道路。1949年之前,受政治气候影响,台湾曾于1937年和1946年分别废止白话中文和日文,两次语言的转折给台湾文学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战后,本土作家迫于生计,大部分暂时或永久性的告别了写作。其余一些作家的创作成为台湾文学的发展脉络之一。他们的创作中主要以台湾本地为处所,战争和殖民促成他们将自己的经历和记忆与台湾的历史合一。与此同时,外省作家跟随国民党的涌入成为台湾文学发展的另一脉络。他们的视野是整个中国,以“放逐和自我放逐”为主题表现去国还乡的情感。例如白先勇先生的《台北人》中,没有一个主角是真正的台湾人。

七十年代以后台湾政治的两次转型对台湾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72年台湾退出联合国引起了社会文化思潮对于“西化”的反思,进而推动了乡土文学运动的发展。1988年台湾解严直接推动了台湾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目前的台湾文坛生机盎然,并且与大陆有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作品来了解台湾

许教授指出:“台湾文学不仅仅是余光中和白先勇,还有很多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许教授介绍了黄凡、张大春、李昂和朱氏姐妹等几位战后出生、创作力旺盛的台湾作家。他们大部分是不为我们所熟知或重视的,然而他们的作品很有价值,对于了解台湾文学很有裨益。

李昂是台湾杰出的女作家,关注两性主题,并曾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女权运动中。她的作品主要表现女权立场,揭示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现象。许多作品都以描写女子投身政治,在历史与政治中腹背受敌,提出了支配与被支配的政治问题。许教授讲,李昂的视野开阔,在思想上“惊世骇俗”。

朱天文、朱天心姐妹深受张爱玲的影响,她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强,擅长女性化的散淡诉说。她们创作的主要领域是“眷村文学”(战后国民政府迁至台湾,为了广泛安置随行的六十万大军,因此广设军人眷属住宅,也造成了所谓的“眷村文化”),代表作有《想我眷村的兄弟们》、《古都》等,均以温婉的方式尝试结构历史叙述,并对历史改革提出某种质疑。

许教授最后说,由于长期的隔绝,两岸对于彼此存在认识上的盲点,通过文学认识台湾历史和现状,增进两岸关系的交流与和谐,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方法。



相关链接:
黄凡代表作:《赖索》(1979年) 《造孽的国家》(2003年)
《大学之贼》(2004年) 《猫之猜想》(2005年)
张大春代表作: 《大说谎家》(1989年)《撒谎的信徒》(1997年)
李昂代表作: 《杀夫》(1983年) 《迷园》(1991年)
朱氏姐妹: 《想我眷村的兄弟们》 《古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scap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